短暂的三个月的交换生生活已经结束,现在回想起来,欧洲大陆的色彩斑斓的古典建筑,热情洋溢的人民,平静温和的生活节奏仿佛还萦绕在我的身边,待要成文时,才后悔没有将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于日记本里,只能将脑海中无数个零零碎碎的片段与诸君分享之。
非常感谢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和比利时蒙斯大学的这个交换项目,是我们可以有机会领略异域的风采。初到比利时,刚好是周日,因为是宗教信仰的关系,街上空无一人,用皮埃尔教授的话说就是:”This is a sleep city now”。事实上,即便不是周日,蒙斯这座小城也并不拥挤,仿古式的街道让我们仿佛一下置身于17,18世纪,长途跋涉的疲惫也仿佛可以被四周平静的气氛涤荡一空。
皮埃尔教授及其夫人侯老师十分的友好,带领我们办理身份证,保险,到学校注册等,不同于中国人的含蓄,见面低头微笑即为礼,比利时人大部分欧洲人一样,即使是陌生人见面也会说一声Bonjour(法语:你好),熟人之间打招呼用贴面礼,这起初让我很不习惯,但逐渐被那种热情感染后,也入乡随俗。因为在比利时,机械与力学同属一门学科,故我工作的实验室为理论力学实验室,因为实验室较大,而来上课的本科生并不多,平常也就只有负责人Verlinden教授和几个博士在,但他们都非常友好,我们的英语都并不是很好,都达不到能让对方完全听懂的程度,但加上肢体语言并不影响我们交流。
Verlinden教授给我布置了这三个月的任务,并叮嘱我不能闭门造车,要勤于交流。Verlinden教授给予我了非常细心的指导,总能合适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,既给我指明方向,又留给我思考的空间。在这三个月里,通过与Verlinden教授的交流,不仅让我在学术知识上长进不少,也从他身上看到了欧洲的科研工作者的严谨,求实,令我受益匪浅。
回国后同学们总会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,除了在学习方面的,我最大的收获是独特的经历,成熟的心智,独立的生活能力。在交换期间,因为比利时有复活节长假的缘故,我们也旅行了一些地方,见识了不少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,体会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古典文化,开阔了眼界,丰富了经历。
见的多了,自然与以前听到的做对比,发现在国内流传的许多外国传闻并非详实,心思流转间,自然领悟了一些如不能偏听偏信的道理。因为蒙斯大学的餐厅只提供中午饭,早晚饭我们都得自己做,这对于我们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,三个月的历练,从一开始的“十指不沾阳春水”到后来的能做出起码令自己感到可口的饭菜,不得不说,我们成长了许多。
见之其利,我自向往之。在三个月的生活中,我也时刻观察着那里的人们,有几个记忆非常深刻的画面想要与大家分享:
1.欧洲人也存在不少随手扔垃圾,乱闯红灯之辈,但有一次在闹市区,人行信号灯变绿后没人动,因为远处救护车呼啸而来;
2.垃圾分类处理已经深入人们生活,国人应借鉴之;
3.天气只要不错,大批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年龄段都在广场上整晌的晒太阳,国人往往羡慕之,鄙人认为有浪费生命之嫌,快节奏的生活固然令人不喜,但切忌矫枉过正;
4.人多时上火车也很挤,但所有人都是等人下完后,才蜂拥而上(即使只有一个人下车,而车门很宽),从没出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情况;我没有也没资格去说一些大道理,只是评述一些我看到的画面,在破除“外国的月亮比较圆”的迷信后,我们真应该改变些什么,踏踏实实从自己做起,从小事做起。优秀是一种习惯。
很感谢学校给予了我这样的一次机会。古语说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虽然没有读过万卷书,但行万里路毕竟让我看到了很多东西,更何况还有旅行中的乐趣和发现。这次短暂的欧洲游学,留给了我很多值得珍惜一辈子的东西!